(2010年中国农学会九届八次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会发挥科技社团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学术创新,促进农业行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期,结合中国农学会学术活动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党和政府联系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工作,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为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广大会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农业学术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构筑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学术活动品牌,交流的形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健全学术交流制度,学术交流的学术会议和期刊质量明显提高,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使学术交流更加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攻克农业科技前沿问题,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三、重点方向
(一)突出促进产业发展。围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学术交流与产业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作为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着力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突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信息网络、现代种业、生物安全、食品加工、农产品安全和现代装备技术等行业科技创新热点问题等重要领域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三)突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的需要。鼓励各省、市、县农学会和农学会各分会,面向基层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加强国家级专家、会员对基层学术活动的指导与交流。
四、重点工作
充分发挥我会立足于大农学学科、学科综合的优势,围绕提高农业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举办高层次、高质量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大力促进农业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促进学科发展。在连续三次发布《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基础农学学科研究专家队伍,丰富基础农学分支学科,强化基础农学学科研究的科学性,总结学科新进展,研究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学科协调发展,培育优势学科,提出我国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发挥基础农学学科研究报告在教学、科学研究方面的权威性和学术的指导性,促进基础农学各学科的科学发展。
(二)开展学科史研究。总结回顾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用模式,拓展我国学科史研究的格局。实施知名科学家学术思想传承计划,组织著名科学家的学术思想系列研讨活动。做好学术文献特藏工作。
(三)构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
1.打造好系列学术年会品牌。从农学会学科丰富、二级学科多的特点出发,充分动员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培育打造具有分支学科特色的学术年会品牌,在已经成功培育耕作制度、棉花、葡萄、农业产业化、科技情报、作物品种资源、农产品加工等学术年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培育4-5个优质学术年会品牌。
2.培育我会高端学术品牌。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等国家农业战略性重点议题,每年遴选一个主题,组织学会全体理事和著名专家进行一次高层次、跨学科、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的重点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打造权威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
3.加强会地、会企合作。为更好的发挥学术交流在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方面的关系,与各大区域、地方政府、相关领域充分合作,针对地方资源特色、产业重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针对性强、能提升地方农业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术活动。
4.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围绕新兴学科、举办和推广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为萌芽时期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专门交流平台,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围绕青年交流和适应现代信息发展需求,开辟学术交流网站或专题网页,推动在线学术交流,举办系列科学博客大赛。
(四)鼓励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调研国际专业学术组织的背景情况,鼓励学会理事或相关农业专家加入对口的国际专业组织或科技团体,加大学会参与国际农业学术交流力度,积极筹备有关国际会议,参与或组织5个以上的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有关组织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引智工作,充分利用好国外的农业智力资源,促进国内农业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5年争取开展100项以上的引智项目。
(五)加强与台湾中华农学会的合作
落实“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共同建议”,以农业教育和专题技术交流为主题,每两年互派一次农业科技交流团组。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热点问题,邀请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在两岸各举办两次主题农业科技论坛
(六)提升学术期刊、论文集和学术专著质量
1.加大我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实施力度。稳步提升《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棉花学报》、《农业科研经济管理》、《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和《食用菌》等期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扩大期刊的国内外影响,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
2.提升学术活动论文集和学术专著质量。100人以上的学术会议,原则上要按照公开出版原则编印论文集,论文的质量要有专家严格把关,基本数据要客观真实,争取5年间,编印50本学术论文集,同时积极鼓励学会理事出版学术专著,5年间出版20本专著。
3.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学科刊群建设和出版集群建设,实现编审程序化和学术论文网上开放获取。
(七)强化学会的科学道德建设
积极宣传和贯彻《中国农学会科学道德规范》,在学术活动中,建立我会学术诚信档案,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披露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提高自律性。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学术交流活动机制
健全学会搭台,农业行业、科协、政府、科研教育单位和社会多元支持,广大会员唱主角的学会学术活动机制,推动科学家与科学家、科学家与公众、科学家与政府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二)整合学术会议资源
进一步做好学会总会、分支机构和各省级学术活动的统计工作,利用学会信息网、学会会讯和相应的会议公司平台,及时发布,更好的为广大会员服务
(三)加强领导,建立考评制度
把学术活动的质量、影响和服务广大会员的效果作为学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列入部门年终考评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分支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