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专家论坛

开创小麦育种新途径的科学家

时间:2006年04月23日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量:      【 】  
       2005年4月2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圆桌会议上,一位学者以“谁来养活中国?——自己养活自己”为题作了报告,以我国近15年农业发展的事实回答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副院长李振声。李振声在小麦遗传育种和农业宏观研究两个领域成绩显著,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麦育种硕果累累
       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李振声孜孜以求,脚踏实地,常年工作在第一线,五十年如一日,为我国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十年代初,我国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为了寻找小麦病害的新抗源,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回交、系统选择,细胞学与抗病性鉴定,育成了多种“小偃麦”杂种新类型和优良小麦新品种小偃4、5、6号等,其中以小偃6号表现最为突出。小偃6号不仅抗病性较强,而且适应性广、产量稳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九十年代育成了小偃54,2001年育成了小偃81,加上其他小偃系列及其衍生品种,增产粮食已超过百亿斤,显示了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巨大潜力。
       他利用在小麦远缘杂交中获得的蓝粒小麦创建了一种新的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这种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长出四种不同颜色的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小麦的胚乳是营养细胞,不传代,但其颜色变化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鉴别其胚细胞和传代的染色体数目,这样就不必通过显微镜检测,只需观察种子颜色就可知道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从而解决了过去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中必须进行大量染色体鉴定的难题。随后,他又通过大量缺体单株自交和连续选择,育成了可以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株系,并利用这些株系建立了快速选育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这是一项国际首创性成果,利用这一方法育成了小麦—黑麦异代换系——“代96”。
       九十年代初,他从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始探索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开创了以提高氮磷利用效率为突破口和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
       首先,他与课题组同志鉴定并筛选出了“磷高效”和“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和揭示了它们的生理机制与增产潜力,同时开展了相关的遗传研究,为以提高氮磷利用效率为目标的小麦育种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通过育种实践培育成了能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被列入农业部跨越计划,在河南、陕西等省累计推广700万亩。随后,他又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开展了提高小麦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优化分配研究,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优质和高产之间的矛盾。小偃81新品系籽粒蛋白质含量18.8%,湿面筋含量46.9%,2004年在河北省冀中南优质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565公斤,在山东省桓台县种植1600亩,平均亩产达530公斤,2005年秋季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农业宏观研究卓有成效
       在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同时,李振声在农业宏观研究方面也卓有成效,其研究成果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985-1987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与1984年相比,三年累计减产965亿斤,而同期人口累计增长4895万人。面对当时的困难,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同志全力支持下,李振声带领中科院农业专家组通过三个月调查研究,向政府提出在黄淮海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治理、打破粮食生产徘徊的建议,并带领本院25个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员投入冀鲁豫皖4省的农业主战场,与地方政府联合,与兄弟单位合作,开展了大规模中低产田治理工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各级政府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期6年的治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87-1993年我国粮食增产1000亿斤,仅黄淮海地区就增产504.8亿斤,与原来预计500亿斤的增产潜力十分吻合。
       2004年4月21日,应中国人文论坛的邀请,李振声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题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的报告。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减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
       因工作成绩突出,李振声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8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