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时间:2006年08月23日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量:
【
大
中
小】
生物技术是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之一,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重要的应用领域,为系统研究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与发展重点,把握国际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和加强同国际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由中国农学会主办的“首届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国际论坛”于9月20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与安全管理”为主题,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荷兰、奥地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就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与安全管理共同关心的方向性、战略性和关键技术性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洪绂曾指出,进入21世纪,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其中生物技术将承担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全球资源短缺、粮食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优势和潜力,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加强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
2006年是世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批准20周年,商业化应用1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认为,未来10年,中国转基因生物的强劲增长势头还将会进一步提高。张启发院士讲话指出,近年来,中国先后获得了一批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材料,以基因工程疫苗和饲料生物制剂为代表的一批生物技术产业应运而生;以水稻生长发育基因、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新型抗除草剂基因等新基因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研发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截至2005年,中国国产抗虫棉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占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73%,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雄年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发展与生物安全管理,通过设立“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和组织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先后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创制了大批转基因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构建了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和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先后对受理的192家研究单位的安全评价申请1525项,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共批准了转基因生物中间试验456项、环境释放211项、生产性试验181项,安全证书424项。目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木瓜及基因工程疫苗等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