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农业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 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 会同社会各方力量,创造性地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开创了全国农业信息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1. 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工程。“金农”工程即: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 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最近我们正按照有关要求,抓紧编制初步设计,争取尽 快启动工程建设。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具有一定基础的6个地级和50个县级农业部门,开始试点建设“三电合一”,服务效果很好。今年我们将再建 覆盖100个县以上的“三电合一”信息平台,近期将陆续启动。力争到“十一五”末,使“三电合一”覆盖面达到2000个县,受益农户达到1.4亿户。
2. 认真搞好“两个服务”,即宏观服务和微观服务。宏观服务方面,我部从2005年5月推出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定期信息发布制度,每月向社会发布主要农 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供求、价格、库存状况及走势。各地也立足实际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微观服务方面,各地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河南三门峡市等多种形式送信 息“下乡”,广西田东县把信息服务站建在闹市区等,服务效果都比较好。
3. 大力推进“三项建设”,即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要在广泛吸收人才的同时,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农业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要适应农业信息发展的要 求,对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发布(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农业信息工作的推进提供保障。要把各地的 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趋势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呈现出五个趋势性特征:
1. 政府的主导化趋势。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都表明,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2. 需求的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的种类上,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 成为热点;在信息需求的质量上,及时、有效的定制信息成为主流;在信息需求的主体上,农民的需求势头强劲的同时,各类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需求也较为迫 切。
3. 渠道的多样化趋势。由于各地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别,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呈现出 多渠道、多手段综合应用、模式多样化的态势。“三电合一” 信息服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有效方式之一。
4. 工作的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农业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环节,农业信息工作的内涵更丰富
了,外延扩大了,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紧密了,出现了工作交织推进趋势。
5. 发展的社会化趋势。政府主导并不排斥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主导的重要意义在于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力量,根据国家 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