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及农业部的正确引导下,我 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朝着“稳定、协作、激励、竞争”的运行机制发展。全面实行岗位聘用制、稳定科研投入机制、完善的协作攻关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快速 的成果转化机制……一个从上到下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正在全国农业科研、推广系统中扎实、稳健地推进。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导的网络体系,负责全国公益性 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其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试验站。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功能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体,负责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农业科学知识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是以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整合各省区内国家、部门、地方农业科技力量及重点实验室等资源。目前已建成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下游、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等共1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
国家农业科技试验站是以省、地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并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建设与发展,建成50个左右综合性、300个左右专业性农业科研试验站。
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的支持下,国家“863计划”、“攻关计划”、“973计划”等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在农业自主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初露端倪。
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实行科技成果定期发布制度;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建立以试验站为载体的成果扩散机制,使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
国家“863计划”实施后,有近60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100个以上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推广面积达4亿亩;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的第二期目标 (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800公斤)基本实现,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目前已在黄河流域棉花主产区大 面积推广……
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是中国农科院体系创新的突破口。2003年以来,该院启动了“杰出人才工程”,从国内外引进、聘用了一大 批杰出人才。据了解,这批杰出人才在承担科研课题、科研产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研究团队建设等方面,显示了学科带头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十五”至“十 一五”开局,该院第二批47位被聘用杰出人才中,有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各1个,16人获得省部级奖励20项;1人获得国家审定品种8 个,2人获得省部级审定品种5个……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正在逐步形成。
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增长的动力。但是,因我国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 本解决,当前体系建设离基本目标相差尚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体系创新,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迫在眉睫。
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目前农业部正会同科技部等九部委,在今后几年内将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预计到2010年前后,基本建成布局结构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衔接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