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咨询 > 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建设”

时间:2006年06月04日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量:      【 】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五中全会在“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条件和能力”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历史性抉择,意义非常深刻,内容非常丰富,任务非常艰巨。

  一、“三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三农”的特殊地位

  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三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农业效益上不去,国民经济发展就要受阻,农民收入上不去,拉动内需就要受阻,农村经 济上不去,农村安定就要受阻。同时还将证明:没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工业;没有繁荣富裕的农村,就不可能有繁荣富裕的城市;没有农民的 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就不可能有工业品的广阔市场。“三农”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三农”的特殊地位,这就是党中央 为什么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真谛所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过程

  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之年,有一个良好的开局非常重要。首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既要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又要讲求实效,使农民得到实惠。其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制定和实施建设规划过程中,既要尊重农民的意 愿,实行民主决策;又要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出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调动农民自主创 业的动力,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和积累,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方面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动多方面投入的积极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为 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第四要选准建设的切入点,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建设工程。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南,建设是实施规划的关键。因此,要在坚持社会主义 大方向的前提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在“建设”二字上很下功夫,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这就是:(1)要坚持以“富裕农民、富强农 业、富庻农村”为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建设进程,逐步缩小工农与城乡差别,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2)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解放、发展 和创新农村生产力”为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建设进程,农业实现持续增效、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农村实现持续进步;(3)要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为建设的重要前提,通过建设进程,促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构建城乡结合新的经济增长点;(4)要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依 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的主要方向,通过建设进程,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业、农村保持旺 盛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5)要坚持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构建农村两大支柱产业”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进程,提高农业 比较效益,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和富裕提供质优量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金;(6)要坚持以 “大力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建设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持续稳定增加投入,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实现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的政府决策,特别是要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的独 特作用。通过建设进程,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农村的生态环境;(7)要坚持以“治理乡村脏乱差,改善农村环境”为建设的着力点, 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养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建设进程,逐步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从而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农民的生活环 境、农村社区的卫生环境;(8)要坚持以“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为建设的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进程,引导农村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 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9)要坚持以“维护农民权益,农民是发展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为建设的根 本方针。家庭承仓经、       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农民的创造,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新农村建设才能迅速发展。通过建设进程,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工业化带动 小城  镇建设的发展;(10)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动摇的制度”为建设的立足点,通过建设进程,开拓新的途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 走上新的联合,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民的最大利益所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要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决不能动摇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1)要坚持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村 文明程度”为建设的坚实后盾,通过建设过程,造就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 进新农村建设和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培养多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创建和谐氛围。

  四、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达型、市场繁荣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富裕型、社会和谐型的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广大农村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农村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

  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由科学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将由文明的现代农村生活方式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将由繁 荣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社区环境将由整洁的现代农村社区环境所取代;落后的传统农村社会面貌将由发达的现代农村社会面貌所取代。 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达型、市场繁荣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富裕型、社会和谐型的新农村。当然,实现新农村建设蓝图,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 力,关键是能不能有序地、真抓实干地落实在“建设”上。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