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是一脉相承的,是新时期 “三农”工作的新方向、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也就是说,全面小康社会 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农村。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农村是可以现代化的,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由于中国人口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工业化水平低等国情决定,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潜力很大,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始终是几亿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所在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 重大战略,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要求;由传统滞后的农村向现代发达的农村转变,为统筹城乡发展确立了现实可行的途径。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概括了5句话、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首先要理解其提出的历史背景。农村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的伟大实践,使得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粮为纲、解决温饱”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 业,发展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相互衔接的农业,又发展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农业。在这样的背景 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总结我国5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现阶段的实际而提出来 的。
其次要领会其包含的本质内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 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乡村社会风气的转变,同时还包括了农民素质提高和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 容的民主法制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方位的、和谐新农村建设。
第三,要避免片面倾向。一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即农村的村镇建设,把主要精力用在村庄规划建设上,而应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二是避免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小城镇建设相互对立起来,认为建设新农村就不要搞城镇化,应该把建设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统一起来;三是避免把新 农村建设当作是一句口号、一阵风,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四是避免不顾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承受 能力,搞普遍开花和一刀切,而应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二、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是由传统农业演进和发展的一种新的产业型态,新农村是对现有乡村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新型聚居地的农村社区。作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推 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发展方式。现代农业侧重于农业产业经济的增长,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新农村建设不仅 要重视生产建设,而且还要强调农村社区人文生态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越来越多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多样化生活场所。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发 展上的相互促进、资源配置上的优势互补、功能整合上的总体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在经济发展上相互扩充。现代农业是新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农村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动力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加 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分散单一的种养业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连、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把原来布局在城市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把一部分 引导到新农村,在农村兴办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和中间投入品的社会化服务业,所形成的专业化种养业基地和加工区、服务区的农村地域的产业集聚,将大大促进新 型农村居住区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在现代农业的推动下不断增长、繁荣。
2. 在效率提高上相互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水、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农村市场环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还可以促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现代农业发展。例如,农村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农产 品流通效率;农村电话、互联网等信息设施的建设和普及,可以使农户及时获取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节约时间,不断增加农户的收益;农村市场条件的改善,有 利于农产品价格发现与传导机制的形成,便于农户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种养业结构,增加收入。
3. 在收入增加上相互提升。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扩大规模经营收入,还能拓展农民兼业收入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后续收入的来源,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非 农收入,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由1990年的138.80元增加到2004年的998.5元,占农民人均纯 收入的比重从20.2%增加到2004年的34.0%。可以预料,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投资,还将引导企业和农户的投资不断投向农村建设中新兴产业、农村公 益事业,引发投资的乘数效应,形成新农村建设中投资上升、收入提高、消费增加的良性循环。
4. 在就业空间上相互拓展。不论是现代农业发展还是新农村建设,由政府投资、企业等社会资本的投入,都将为农民大幅度增加现金收入,为农村地区创造出大量的就 业岗位,引发农村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产业的大发展。如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促使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中的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社会化服务业 转移就业;新农村建设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建筑及其原材料生产、运输和营销等行业转移就业,向农村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转移就业。农村一、二、 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直接扩充了农村的就业容量,最终形成就业扩大—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和和谐社会。
5. 在生态保育上相互改善。随着人口增加并对食物需求的增多,人们不断增加外部投入,一方面改造提升了基于农田、草地、森林、湖泊等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 扩大了农村居住空间,另一方面,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造成耕地污染、土壤质量下降,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无序建设使农村景观生态遭到破坏。现代农业 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新农村建设追求的是适合人类居住、村容整洁的家园。因此,需要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 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对农村脏、乱、差环境进行系统整治。按照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促进优质、高效、安 全、生态农业的发展,增强农村景观生态的美学价值及休闲旅游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