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拓展新思路、构建新体制、培育新机制、创造新方式,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模式。
一、新思路:多中心扩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集聚中心;城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终归宿。城市化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城市体系的整合和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形成,是汲取发展红利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城市化中的制高点表达就是城乡一体化拉动的区域战略组团。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中,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走向世界,主动纳入世界城市体系的前提。因此,发掘自身的优势与潜力,认识自身的不 足,找准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向国际化、专业化与专门化方向发展是今后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必须结合 国家未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远景目标,依据各自所具备的物质经济条件、社会发展现状和历史沿革特征,从点状拉动向多中心扩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型。
二、新体制:行政、生态、经济区划的三位一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构建,可以考虑“欧盟”的组织架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省际间的经济约束框架与利益制衡原则。为建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 模式为代表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真正从发展红利中获取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可以考虑欧洲联盟的政经架构方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模式实行独特的制 度创新和特别的经济政策,进而实现行政区划、生态区划和经济区划的三位一体,以利于社会经济容量的迅速提升,并进一步使之成为未来20年中中国新一轮财富 充分涌流的载体。
为建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模式为代表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将这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模式的发展,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从政策上给这些区域足够 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着力培育和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域模式的发展环境、生产要素、科技创新、经济效益和管理体制五项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经 济快速发展、资本高度密集、高新技术主导、释放巨大潜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先进、支撑体系健全、对外高度开放、投资环境优越的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 战略平台。努力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新机制:四项根本性的机制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上可以利用“利益补偿”和“违规监控”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运作上可以进行区域整合下产业链布局的顶层设计和要素重组规划,政策上可以实施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相对分离的特别处置。
切实完成四项根本性的机制转变:(1)重点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2)重点实现民间储蓄向民间资本的转变;(3)重点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 转变;(4)重点实现农民身份向股民身份的转变。三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打造必须依据各自所具备的物质经济条件、社会发展现状和历史沿革特征,从点状拉 动向依托中心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型,充分发挥大城市群的规模效应和集聚作用,以大、中、小城市和中心乡镇、核心示范新村的等级有序、产业分工和合理互 补为城乡一体化结构的核心,以快速流畅的交通网络为区域发展轴线,按经济水平、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水平,将地域空间划分为人口、经济、资本、消费和公共服务 设施依次递变和有序推进的发展圈层,根据现状城市布局及未来城市空间扩展的趋势,重点完善组团内部功能和实施全新的产业链设计,进一步强化城乡一体化的空 间等级化、发展一体化,达到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区域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
四、新方式:苏南经济模式的辐射放大
充分发挥苏南经济模式的内外辐射枢纽和新经济增长点的龙头地位,放大和提高前20年市场经济改革的贡献规模和强劲活力,“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 发展。为构筑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火车头,加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做出新的里程碑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