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培训动态

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10周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06年09月06日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量:      【 】  

  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农学会的分支机构,其宗旨是:联合农业教育机构与农业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活动,促进农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促进农科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自1996年10月9日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这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是我国农业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十年,也是我会不断探索、努力拼搏的十年。回首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

  一、十年工作的回顾

  1.认真组织召开年会及专题研讨会,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十年来,坚持召开年会并结合年会举行层次多样、题材广泛、紧跟发展形势、贴近“三农”实际的学术研讨活动。分别围绕“教育促小康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业教育如何为科教兴农、科教兴村和农业产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新时期人才通向农村基层的新思路”、“农业教育与西部大开发及目前我国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等主议题召开学术研讨会9次,通过深入的研讨,达到了交流经验、争论热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大计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组织考察调研,学习借鉴和传经送宝相结合。 先后组织专家、学者赴江苏苏南、云南滇西、甘肃甘南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每到一处,我们的专家都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一方面虚心学习,求取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对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

  3.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学会工作新局。 为发展同海外农业教育机构的友好交往,扩大交流层面,开阔学术视野,组织成员单位近20位代表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考察访问,与越南中央高等农业学校就“办学模式”、“教学管理”、“就业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既取得了不少宝贵的办学经验,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 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推进“三农”教育研究工作。 为促进“三农”教育研究的繁荣,除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各成员单位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三农”教育发展研究外,秘书处还积极筹集资金,牵头设立了“三农”教育发展研究专项,通过遴选子项目负责人以及分工协作,组织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学者,对我国“三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成果的正式出版,将对我国“三农”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5. 强化组织建设,成员队伍日益壮。 十年来,十分注重组织发展,经秘书处的努力和各成员单位的积极联络推荐,不断接纳新的单位加入,壮大我会力量。目前,成员单位已由成立之初的23家发展到54家,已成为活跃在我国农业教育领域的专业性学术团体。

  6. 努力做好办刊工作,杂志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农业教育》杂志是我会成立时经全体成员单位共同议定并由学会章程明确规定的会刊。多年来,编辑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努力树立精品意识,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教育专业期刊,实现了“架教育与‘三农’之桥,通理论与实践之门,交院校与八方之友,立名家与新人之言”的办刊宗旨,为我国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农业教育科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会在农业教育领域发挥影响力与号召力的重要平台。

  二、今后工作的展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要求全党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会作为农业教育领域的学术团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为此,我会应自觉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农业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积极推动学会活动社会化、信息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服务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队伍建设,尽快充实和完善组织结构,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组织力量争取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涉及“三农”教育等方面的重大课题进行立项,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增强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应积极发挥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努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总之,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科教兴国、科教兴农而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