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 |
3月 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程耀震等在广州双门底王家祠筹备成立农学会。
5月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公车上书”,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建议效法外国,在各地组织农学会。
10月6日 孙中山在广州《中西日报》发表《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在我国首创农学会。会址设于广州双门底圣教书楼,主要成员有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程耀震等。由于从事革命活动被叛徒出卖,广州农学会被禁。 |
|
1896年 |
夏秋之际,以发展农业科技与生产为主旨,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等于上海发起成立“务农总会”,倡导“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济利源”。谭嗣同拟定《农学会会友办事章程》。 |
|
1897年 |
4月 务农总会学术刊物《农学报》创刊,梁启超为《农学报》写序言。 |
|
1898年 |
8月21日 光绪皇帝发布上谕,一面命令在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一面命令各省府州县开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由绅富之有田业者试办,以为之率。
戊戌政变,慈禧亲政,光绪遭软禁,谭嗣同等“六君子”殉难。受其牵连,大批学会遭禁,报刊被查封。农务会由于没有“妄议时政”而得以幸存。 |
|
1899年 |
经南洋大臣刘坤一奏请,中国近代第一批农学留学生赴日留学。同年稍后,又奏请派员赴欧美学农。 |
|
1902年 |
直隶总督袁世凯奏称“直隶地瘠民贫,非于农工诸物切实讲求不足以开利源而资生计”。同年,他还在京畿重地保定创立农务局,于城西设农事试验场,考察东西新法,购办农器,就场试验。附设农务学堂。 |
|
1906年 |
清农工商部提出在各省组织农会,但并未即刻付诸实施。
12月 直隶总督袁世凯给酝酿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拟定了《直隶农务总会实行试办章程》12条,规定农会的宗旨在“联络官绅,讲求农务”。其主要任务为编发农报、译印农书、调查陈列试验、筹办保定天津两处森林、蚕桑等。
上海务农会自行解散,《农学报》停刊,共出315期。另出《农学丛书》7集,六百多万字。 |
|
1907年 |
直隶总督袁世凯在直隶省令由农工商局劝办农会,并通饬各府、州、县实力奉行。
6月 直隶农务总会正式筹备成立。
7月 袁世凯批饬成立直隶农务总会。
年底,农工商部刊刻颁行《农会简明章程》23条。该章程详细界定了农会的宗旨、组织、会员条件及任务,为农会组织的设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此后,各省纷纷遵章设立农务总会(有的地方称为农桑总会),并于府厅州县设立分会,乡镇设立分所。 |
|
1910年 |
上海川沙县成立川沙农学会。
10月23日 由南洋第一劝业研究会发起,集各省农业团体和农务人员,共62人组织成立“全国农务联合会”。到会者千余人,当场签名入会者即有300余人,多系参加南洋劝业会的各省工商界人士。大会拟定了《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推举张謇担任会长,总会设总事务所于南京,分南、北事务所,所址分设于武昌和保定,并在欧、美、日本和南洋群岛设立通讯员。 |
|
1916年 |
由我国早期留学回国的农学家陈嵘、王舜成、过探先、唐昌冶、陆水范等发起组织成立中华农学会。 |
|
1917年 |
1月30日 在上海江苏教育会召开中华农学会成立大会,会所定在南京。张謇为名誉会长,陈嵘为第一届会长。 |
|
1918年 |
《中华农学会会报》创刊,直至1948年停刊时共出190期。
7月 中华农学会第一届年会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召开,出席会议20人。 |
|
1919年 |
8月15日 中华农学会第二届年会在杭州浙江省教育会召开,出席会议40人。 |
|
1920年 |
8月25日 中华农学会第三届年会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召开,出席会议40人。 |
|
1921年 |
9月9日 中华农学会第四届年会在北京中央公园召开,出席会议30人。 |
|
1922年 |
7月7—10日 中华农学会第五届年会在济南山东省教育会召开,出席会议200人。选举王舜成为第二任会长。 |
|
1923年 |
8月16—18日 中华农学会第六届年会在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农校召开,出席会议80人。张謇到会致词。 |
|
1924年 |
8月 中华农学会第七届年会在安徽安庆省立第一农校召开,出席会议40人。选举许璇为第三任会长。 |
|
1925年 |
8月 中华农学会第八届年会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召开,出席会议30人。 |
|
1926年 |
8月16—18日 中华农学会第九届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农林学院召开,出席会议48人。毛泽东到会致词。 |
|
1927年 |
9月4—7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届年会在杭州浙江省教育会召开,出席会议80人。 |
|
1928年 |
8月3—7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南京金陵大学召开,出席会议400人,宣读论文17篇。冯玉祥到会致词。 |
|
1929年 |
8月16—20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南通江苏南通大学农科召开,出席会议165人,宣读论文12篇。 |
|
1930年 |
8月22—26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山东青岛大学召开,出席会议52人,宣读论文15篇。蔡元培到会致词。
陈嵘、梁希等带头并组织会员募款集资,由胡昌炽设计,在南京双龙巷建造了一所三层楼房的中华农学会会址。 |
|
1931年 |
8月19—23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北平大学法学院召开,出席会议56人,宣读论文9篇。 |
|
1932年 |
10月29—31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在无锡江苏省教育学院召开,出席会议69人,宣读论文19篇。
10月 36岁的农业病虫害专家费耕雨遗嘱将其生平所蓄4100元捐赠设立奖学基金;先后有何康、卢良恕等89人获得奖学金;选送和资助朱祖祥、陶鼎来、庄巧生、张季高等70余人赴美留学。 |
|
1933年 |
7月15—17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在江苏省立苏州农业学校召开,出席会议92人,宣读论文28篇。 |
|
1934年 |
8月25—27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召开,出席会议117人,宣读论文32篇。 |
|
1935年 |
8月13—16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召开,出席会议162人,宣读论文66篇。选举梁希为第四任会长。 |
|
1936年 |
8月22—24日 中华农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江苏镇江伯先公园召开,出席会议143人,宣读论文106篇。 |
|
1937年 |
7月7—10日 中华农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武昌中华大学召开,出席会议107人。 |
|
1938年 |
8月27—29日 中华农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成都四川大学召开,出席会议93人,宣读论文37篇。 |
|
1939年 |
9月3日 中华农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重庆中央大学召开,出席会议77人,宣读论文66篇。 |
|
1940年 |
6月5—7日 中华农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在重庆留法比瑞同学会召开,出席会议176人,宣读论文81篇。 |
|
1941年 |
2月 在朱德总司令的帮助下,由乐天宇、李世俊、陈凌风、方悴农等发起,
在边区成立了延安中国农学会,,成员30多人,提出开辟南泥湾、发放耕牛贷款
和植棉贷款等建议,为大生产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3月16日 中华农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在重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召开,出席会议167人,宣读论文47篇。 |
|
1942年 |
10月7—8日 中华农学会二十五届年会在重庆沧白纪念堂召开,出席会议327人,宣读论文61篇。选举邹秉文为第五任会长。 |
|
1943年 |
在会长邹秉文的策划下,捐款集资,在重庆市枣子岚垭建立一座两层楼房的中华农学会新址。 |
|
1945年 |
1945—1946年 邹秉文多方努力募得赴美留学奖学金,由中华农学会分批 选派前往美国留学。第一批派出朱祖祥、侯学煌、蒋次升等50人;第二批派出陶鼎来、张季高、余友泰、水新元等20人。 |
|
1947年 |
12月 以中华农学会为主的16个农科学会在南京召开联合年会,到会代表共计600多人。同期,中华农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在南京励志社召开,出席会议480人。 |
|
1950年 |
11月 在北京成立了由王绶、梁希、杨显东、金善宝、吴觉农、陈凤桐、乐天宇等41人组成的农学会筹备委员会,以中华农学会为基础,吸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上海中农社)、延安中国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等成员筹备组建中国农学会。 |
|
1951年 |
1951年4月 经内务部核准备案中华农学会更名为中国农学会,内有农、林、土壤、植物病理、昆虫、畜牧兽医等专科学会。 |
|
1955年 |
中国农学会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米丘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 |
|
1956年 |
3月4—6日 中国农学会在北京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推选出理事长杨显东。 |
|
1957年 |
2月 中国农学会接办由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农业学报》(季刊),主编王绶,副主编蔡旭。1959年改双月刊,1961年以后改名为《作物学报》。
4月3日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57)内民字第478号)文件批复,同意中国农学会社会团体登记。
11—12月,应日本亚州农业技术交流协会的邀请,王震以中国农学会顾问的名义率“中国农业技术代表团”一行25人访问日本,带回100多个作物品种和多种小型农机具,后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农垦58”水稻品种、手扶拖拉机等都是这次从日本引进的。 |
|
1959年 |
10月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科协团体进行调整(挂、靠、并、动)的指示,将畜 牧兽医、土壤、农业机械、植病、昆虫、园艺等学会以及水利学会中的农田水利部分,并入中国农学会,并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杨显东,副主任委员由程照轩等29人组成。 |
|
1960年 |
2月 中国农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杨显东仍被推选为理事长。 |
|
1962年 |
7月 在哈尔滨北方大厦召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大会”时,会议代表提出了《关于植保工作的建议》(简称哈尔滨建议),由范长江交送毛泽东,受到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 |
|
1964年 |
中国农学会各分科学会重新调整,内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蚕学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筹)等。 |
|
1971年 |
3月4日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以日本众议院议员、全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会长、日本农民运动前辈八百板正先生为首的,足鹿觉、武内五内郎、崛江真一郎等参加的日本农民访华团一行,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郭沫若和中国农学会负责人、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等参加会见,双方达成了中日两国进行农业农民民间交流的协议。
8月28日 在东京全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会馆成立超党派的“日中农业农民交流协会”(称日中农交)。 |
|
1972年 |
7月—8月 应日中农交邀请,农林部副部长郝中士以中国农学会负责人的名
义率中国农业农民访日代表团一行18人赴日考察访问。两国农业农民交流从此开始,先后以中国农学会的名义派出和接待了多个互访的民间农业农民代表团。 |
|
1978年 |
1月6—8日 国农学会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在京理事扩大会,共60余人出席,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中国科协负责人裴丽生、农林部副部长肖鹏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根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精神,讨论了今后加强学会工作等问题。
4月 农林部、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国农学会组织和编制 的请示报告》,方毅副总理于4月9日作出“拟同意,人员应精干些”的批示,邓小平、华国锋、陈云、王震等9位中央领导同志圈阅同意。据此,农林部和中国科协于4月23日对中国农学会的任务、编制、经费等问题作了具体安排。确定中国农学会办事机构为事业单位,编制52人,设办公室、学术部、科普部、编辑部。
5月 经国家科委批准,《作物学报》、《园艺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中国兽医杂志》、《植物保护》复刊。
7月6—17日 在太原召开了“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及建国后中国农学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农业界的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和领导干部共计1400多人,收到学术论文、资料560多篇。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农林部副部长何康、中国科协副主席裴丽生等出席会议并做重要报告。会议对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工作提出80多项建议。选出理事长杨显东;副理事长何康、金善宝、俞大绂、吴觉农、陈世骧、沈其益、程绍迥、李庆逵、李心一、丁振麟、李沛文、邹钟琳、常紫钟、沈隽;秘书长孙森甫。
8月上旬 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的邀请,杨显东理事长率由15名农业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团赴大庆调研,提出了12项建议,帮助大庆制定了农业现代化规划。
8月9—12日 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在济南召开“纪念毛主席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20周年及棉花蕾铃脱落问题学术讨论会”。
10月 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日本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事务局长、日本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社长、日中农交常务理事石本正一向中国农学会推荐地膜及其应用技术,并赠送了一批地膜,交付中国农学会理事、农业部科学技术司对外交流处处长于明等进行试验和推广,由此地膜及其应用技术得以在全国普及推广。
11月 日中农交柑桔技术访华团访华,同中国农学会商定技术交流协议。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在四川省井研县建立了“中日友好青年果园(柑橘)”,日中农交派遣筑波大学垣智昭教授等来华传授技术,八百板正、堀江真一郎先生等亲临现场指导。 |
|
1979年 |
根据王震的提议,中国农学会与日中农交签定了由日方派水稻专家到吉林省公主岭进行水稻机械化高产试验的协议。3月12日,日方以水稻专家田中埝为首的7位专家到达公主岭并开始工作,在150亩水稻田里获得亩产533.5公斤的好成绩;培训30位水稻技术人员。1980年起,我国北方稻区推广了这套技术,到1987年仅吉林省就发展到了200多万亩,比当地原种植法增产35%。
3月 农业部任命孙森甫为中国农学会秘书长,殷万年为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
4月5日 《中国农学会会讯》创刊。
5月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联合举办《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专题广播,以后每年中国农学会组稿30余期。并配合科普出版社编写出版《农业现代化》丛书。
7月26日—8月10日 蔡子伟、孙森甫率中国农学会友好代表团一行9人赴日本访问。
8月1—11日 中国农学会派出以沈其益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华盛顿出席“第九届国际植保会议”,并对美国进行了访问考察。沈其益被大会推选为常委。
8月 选派詹武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4人,出席在加拿大Banff召开的“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第17届年会”.
8月20—29日 在哈尔滨召开“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450多名,收到学术论文、报告180多篇。会前,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接见了有关农业专家,并做了重要指示;同时东北三省召开了本省的座谈会。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国家农委副主任何康、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和童大林、中国农学会理事长杨显东做了重要报告。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发展要改变“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思想,坚持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建立合理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大农业的思想;对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标志、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结合东北三省实际,提出了加速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设想和建议等。9月11日新华社做了重要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配发《拜专家为师》、《解放思想促进农业现代化科学研究》的社论,对会议的成果予以报道和充分肯定。
10月 由中国农学会联系和组织,在日本农交会长八百板正和秋田县知事 佐佐木喜久治的安排下,中国果树技术考察组杨枕霞、曲泽周、乔辰生等赴日本进行考察,接受了秋田县无偿援助的红富士苹果苗,翌年3月至5月,农业部有关部门分三批从日本引进秋富1、富2、长富6等3个品系的红富士苹果,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至1996年红富士苹果种植面积达到千万亩左右,占我国苹果种植面积的近1/3。
以中国农学会为主,会同农业部植物保护局从法国引入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虫剂溴氢菊酶,并于1979—1981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组织大田试验,1981年以后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每年在经济作物上的防治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
1980年 |
3月26日—4月10日 选派吴庭训出席日本农学会年会和第89次日本兽医学会年会。
5月 应安徽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农学会派出以理事长杨显东为首的专家组加入中国科协组织的综合考察团,对皖西进行考察,提出《发展皖西油料作物的意见》。1987年进行反馈考察表明,这些建议实施后获得显著得了效益,仅扩种油菜一项,六安地区年增收就在1亿元以上。
7月28日 中国农学会报请农业部,国家农委、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建议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12月12日,国家农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农垦部、广播事业管理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业部、中国农学会等联合发文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第一期农业基础班招收正式学员40多万人。
8月25日—9月4日,中国农学会派马世均、侯永章、钮溥等赴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出席“国际旱地农业会议”。
9月24日—10月15日 应日本亚细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的邀请,以刘培植为团长的中国农学会访日代表团一行8人,赴日本考察访问。回国后建议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乡地方政府;同时与日中农交达成对等交流和向日本派遣研修生的协议。
9—10月 应美国康乃尔大学、德克萨斯理工大学邀请,杨显东理事长率中国农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考察了美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生产及农业教育情况。
11月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在天津召开“加强作物栽培科学讨论会”,出席会议280余人。会后农业部、国家农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协以(81)农业字第11号文件转发了会议提出的《加强作物栽培科学研究意见的报告》。
12月7—16日 与中国林学会、中国水利学会联合在兰州市召开“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480多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任重到会并做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重要报告、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到会讲话;交流论文330篇。会议围绕迅速恢复和发展西北地区农林牧业生产,尽快改变贫困面貌,搞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等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会议形成了《关于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的报告和建议》。 |
|
1981年 |
2月19日 农业部任命陈仁、李君凯、庞尔东为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在秘书长到任前,陈仁代理秘书长。
4月 中国农学会首批农业研修生49人赴日本研修。
4月 受国家农委委托,与江苏省农学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苏州地区发展双三制进行考察,提出了调整双三制的建议,解决了这一地区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受到江苏省的重视。国家农委于1981年7月14日以国农办字(1981)第45号文件将其考察报告转发至南方13省(市、区)有关厅局及院校在调整多熟制中研究和参考。
8月25日—9月9日 应日中农交邀请,杨显东理事长为团长的中国农林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参加日中农交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并考察日本农业。
9月16—26日,受美国农业部开发署的委托,中国农学会牵头,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市科协联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美国害虫防治新进展展览”,并发行了幻灯片。
9月30日—10月16日 选派以苏平为团长的葡萄考察团一行5人赴日进行科学考察,引进了“巨峰”等葡萄优良品种。 |
|
1982年 |
3月13日 中国农学会给中共农业部党组提交《关于设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专职机构的报告》;4月2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列为司局级事业单位,编制20人。
6月14—24日 中国农学会派贾慎修、祝廷成赴美国出席“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
6月18—27日 在济南召开“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370多人,收到论文430多篇。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等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探讨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交流了黄淮海平原洪、涝、旱、盐碱、瘠瘦综合治理和农牧副渔综合发展的经验和科学试验成果,讨论了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并提出了10个方面的具体意见。会议形成的《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的报告》上报国务院批转有关部委和五省二市参照实施,为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立项全面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施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
8月28日—9月4日,选派沈隽、蒋先明、龙雅宜等出席在德国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园艺大会”。
9月15日 在苏州农业学校建立“中国农学会出国人员培训中心”,建立选拔、培训研修生制度。
10月3—21日 以沈锦华为团长的“中国水稻抗病育种代表团”一行5人赴日本考察访问。
10月4—8日 选派盛至廉、吴常信出席在西班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会议”。
10月11—31日 以蒲富慎为团长的“中国果树科学管理考察团”一行5人赴日考察访问。
10月12日 农牧渔业部任命杨宪章为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
10月26—29日 选派刘应祥、诸德辉出席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小规模集约生产食物国际会议”。
11月9—13日 选派章文才、赵学源、叶荫民、黄明庆出席在美国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柑橘会议”。
11月19日 为纪念中国农学会建会65周年,中国农学会老会员、副理事长、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捐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57号和水磨胡同36号的部分房产,兴建“中国农学会史料馆”。 198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题写馆名。1990年9月因拆迁,该馆移至安慧里北区14楼。
该年,中国农学会派遣出国研修生93名,其中日本74名、美国19名。 |
|
1983年 |
3月15—17日 在北京召开“北方水稻旱种座谈会”,出席25人。会上成立了全国水稻旱种协作组,建立9个协作点。4月,与河南省农学会合作邀请日本原冈山大学赤松诚一教授在新乡县七里营公社进行麦茬水稻旱种试验,在100亩耕地上获得亩产401公斤的好成绩。9月,组织专家赴辽宁、河北、河南、北京等省(市)进行考察和宣讲,促进了我国水稻旱种生产的发展。
3月16日 农牧渔业部党组任命李怀尧为中国农学会秘书长。
3月30日 与农牧渔业部和首都10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农业科教人员为农村服务座谈会,表扬蔡旭、石元春、刘更另、李柄坦、齐兆生、王守纯、骆大章、沈再春、王德秀、郝芳洲、王连纯等11位农业科学家。
5月2日 “中国农学会66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西苑礼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周培源,以及有关部门领导裴丽生、王顺桐、林乎加、朱荣、肖鹏、刘锡庚、蔡子伟、杨显东、刘培植、张林池、王发武、金善宝、卢良恕、吴觉农、杨钟、郑重、石山等300余人出席大会。会议表彰了坚持在农业战线工作50年以上的老会员110名,为此,陈云同志于1984年1月11日题词:“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赠坚持农业科学工作五十年以上的同志”。
5月3—7日 以通讯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的基础上,在北京召开“中国农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一次(扩大)会议”,出席会议198人。举办了中国农学会四年来工作成就展览。选举出会长卢良恕;副会长马世均、方悴农、石山、孙颔、安民、朱宣人、陈华葵、何康、杨凤(纳西族);秘书长李怀尧。学会办事机构编制64人,设办公室、学术部、编辑部、科普部、研究室、国际部。
7月11日 农牧渔业部同意中国农学会在外事组的基础上成立国际学术交流部。
7月30日 农牧渔业部等9个单位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工作的通知》明确将设在中国农学会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办事机构独立出来,由农牧渔业部直接领导。
8月 大型彩色画册《中国农业》中、英文版由中国农学会会同农牧渔业部宣传司、外事司编制出版发行。
8月14—19日 选派郑丕留、冀一伦、杨山出席“第五届国际畜产大会”。
8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王震接见了中国农学会邀请的日本访华代表团八百板正一行,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杨显东等参加会见。
11月20—25日 沈其益、邱式邦、蒋书楠、伍尚忠、屠豫钦等出席在英国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植保会议”。
12月18日—1984年1月5日 在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农牧渔业部宣传司、中国水产学会、农民画报的密切协作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全国农牧渔业摄影艺术展览”,参展的摄影作品300余幅,评出一等奖2幅、二等奖5幅、三等奖22幅。会后,所有展品到各地巡回展出。
该年,中国农学会派遣出国研修生66名,其中日本53名、美国13名。 |
|
1984年 |
2月、6月 与中国棉花学会举办的“棉花副产品综合利用展览”分别在河南省新乡、山东省济南等地巡回展出。
7月14—24日 在农牧渔业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中国农学会在北京举办“全国青少年首届农学夏令营”,营员108名(其中辅导员12名),来自全国22个民族。
7月 与农牧渔业部宣传司、中国视听研究中心共同编制《中国农业》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农业起源与演进、农业生产建设等13个专题的系列科教片。
7月25日—9月5日 应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邀请,由中国农学会牵头,会同中国林学会,与贵州省委农工部、省科协共同组织了多学科的专家80人赴贵州山区进行农业综合考察,为贵州山区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8月7日 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农学会创办《中国农学通报》双月刊;1985年3月《中国农学通报》正式出刊。
10月 在河北省昌黎县召开“全国农口学会系统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
11月29日—12月5日 受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协委托,中国农学会组织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上海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175人,交流论文70篇。会议提出了有关粮食购销、乡镇企业补农支农、发展创汇农业等多项建议,提出了《上海经济区农业发展几个战略问题的报告》,受到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及采纳。
组织由8位专家组成的“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周年供应技术考察宣讲团”,赴沈阳、大连等地总结交流蔬菜周年供应的新技术和新经验,普及蔬菜病虫害防治、保鲜、加工储藏技术等。
该年,中国农学会派遣出国研修生59名,其中日本42名、美国17名。 |
|
1985年 |
1月1日 农牧渔业部任命段修廷为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
3月 经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蚕学会等8个学会归中国科协直接领导。同时,原由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作物学报》、《园艺学报》、《中国畜牧兽医杂志》、《中国兽医杂志》、《植物保护》等8个期刊,相应移交给有关专门学会自办或与其挂靠单位合办。
3月 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进行“汕头经济特区中长期农业规划和论证”。
5月4—8日 在四川省江油县召开“全国梯田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146人。
6月1—8日 在厦门召开“中国农学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132人。
7月 中国农学会会同中国化学会在北京展览馆联合举办“全国化学农学成果展览会”。
8月 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中国农学会组建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卢良恕为主任委员;1992年2月完成农学名词的审定;1994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农学名词(1993)》,收录名词3000余条。
10月 受农业部委托,中国农学会在北京举办“世界粮食日纪念大会”,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农业部部长何康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等出席纪念会。
10月23日 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中国农学会科技咨询开发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