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至21日,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学术年会暨杂粮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以“创新驱动 科技兴粮 健康中国”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19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齐聚北疆,共商杂粮产业发展大计。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指出,要将杂粮置于“大食物观—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坐标系,充分认识杂粮虽“小”却承载着“大使命”。他表示,学会将持续强化学术平台与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杂粮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提质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左合君表示,学校将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发挥内蒙古在杂粮种质创新、绿色生产与加工增值方面的学术与人才优势,推动校地企协同攻关,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与产教融合示范,助力杂粮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理事长、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表示,内蒙古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扎实,是杂粮发展的“黄金区域”,目前在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方面已形成一定优势。下一步,自治区将从学科、项目、人才、平台与经费等方面系统推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
杂粮分会主任委员马建华指出,在广大杂粮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杂粮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抗逆高效栽培技术和功能产品加工等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未来,杂粮分会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推动杂粮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会议设置专家报告会、青年学者论坛和研究生论坛,交流内容涵盖各类杂粮作物品种改良、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和产业融合等关键议题,共有24位专家分享了各自领域杂粮作物研究的最新进展;来自涉农高校的13位硕博研究生交流了研究成果。会议收录墙报15份、论文摘要70余篇。
与会代表实地走访了内蒙古三主粮天然燕麦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乳业开发区蒙牛六期工厂,现场探讨杂粮加工、品牌打造与机械化推动杂粮产业化的实践案例。
恰逢全国科普月之际,会议组织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社团“强农智研协会”的10余名大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同学们从课堂走向产业一线,了解杂粮科研与产业化最新动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审核:体系建设处